Search

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8年3月號

致知:明道、明德、明教

  • Share this:

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8年3月號

致知:明道、明德、明教

上一篇講到致知八個要點當中的知天地、知命、知性,其中知天地為理解認識環境,知命為洞悉趨勢,知性為理解人與獸的差別而率性。由於生產與分配不易配合得宜,難免妨礙或佔有他人生存之需,人如果以獸性來生存,就會發生爭奪,因爭奪而殘殺,由殘殺而趨向毀滅。要解決此問題,需由下列四種方法分析:

一、他人死求自己活:此為不可能,人盡死而自己獨活是不可能的,也沒有生存的意義。

二、他人死自己亦死:此亦不可能,世界無人類,根本沒有存在的意義。

三、自己死求他人活:必要時犧牲小我以成全大我,所謂殺身成仁,捨生取義,雖常有這樣的狀況,但不盡完美。

四、他人生自己亦生: 此為所有人共生共存, 即「仁」,為最合理的解決之道。

他人生自己亦生既為唯一最好的解決之道,自然為人人所應取之道也。

明道:道為人類共生共存進化的大路,人人率循其生存之本能(率性),以行此路,故此路平易近人(道不遠人),但需時時修理,使其通達無阻,是以需要教育(修道之謂教)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相處之道可歸納為五種:君臣(上司下屬)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朋友。這五種關係稱為「五達道」,而行走修理此路的目的是為愛人(君子學道則愛人),是以仁為道之重心,有仁則有道,不仁則無道。是以仁為人類所賴以生存者,為道德之基本,為做人之先決條件。明白理解此條件為明道,具備此條件則有道,有道則有人類,如此為明道也。

明德:道為人類共生共存進化的大路,德為行路,為道之實行。人走路,而非路走人,故子曰: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」行道而得之於心謂之德,這也是為何我們稱之為「德行」,既知德為道之行,則應該實行。德既為道之實行,其於人之重要性,可以想見。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明明德自然成人生第一件大事,也為三綱之首。道既本乎仁,德自亦以仁為歸。智仁勇三者為「三達德」,但因智而知仁,因勇而行仁,三大德均以仁為本。有智知仁而不惑,有勇行仁而不懼,有仁求仁而得仁。
我們理解如何踐行乃最合理,不僅不損害人,甚至還有利於己,如此為明德也。

明教:教的目的為修道,故曰:「修道之謂教。」教者,所以樹人之事也,其目的在於造就完美之個人,進而使之服務社會,造福天下,所謂成己成物,己達達人。明教則是理解教育的重要性,重視對於自身的教育,也理解為何要普及他人之教育,以至修己治人,以孝悌仁愛為本,以能行為先。因此教要有正確的方法,系統規劃,因材施教。教是從小開始,家庭教育為教的起點,也是教的基礎,基礎如果不穩,一切無從建立。仁為教之基本,孝悌則為仁之基本,故以孝悌為家庭教育之重心。有子曰:「其為人也孝弟,而
好犯上者鮮矣。不好犯上,而好作亂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?」而凡事應由小而大,由近至遠,先本後末,是以教仁,必須先教親親(親愛親人),再及仁民,終及愛物,如此為明教也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是Victor 陳紹誠,不時會發表關於養生、醫藥、中華文化、教育、國學、以
View all posts